中國有句老話叫“自古忠孝難兩全”,常常用來形容一些民族英雄在國家存亡的危機時刻,公而忘私、為國棄家。這裡的“忠”指的是對國家的奉獻,“孝”指的是對家庭的責任。在今天的中國軍隊中, “忠孝難兩全”也是廣大官兵會遇到的情形。
  在媒體的報道中,我們經常可以看到,為了執行任務,有的官兵家中老人病重不能照顧,有的官兵親人病故無法見最後一面,有的官兵妻子孩子無暇顧及,他們的行為詮釋了什麼是中國軍人的無私與奉獻。
  但這種觀念不可過分渲染,甚至倡導。不可否認,在特殊的情況下,軍人這個職業有時的確無法做到忠孝兩全。但更多的時候,我們要努力讓官兵做到忠孝兩全。很多先進人物報道,目的是讓讀者向主人公學習,但如果媒體對這種“父死不歸、母病不回”的做法過分渲染,顯得不近人情,讓人望而生畏,因此也很難學習。
  實際上,這種無形的“提倡”,於部隊管理、軍隊建設無益。從更深層次來看,它是生硬地將“國”與“家”分開。一旦形成習慣與風氣,會極大損壞官兵關係,對官兵個人也是一種傷害。因為這些正當青壯年的官兵或為人子、或為人夫、或為人父,他們不但是軍隊的主體,更是家中的頂梁柱。如果長此以往,可能會使一些官兵個人的家事由“小”積“大”,最終給他們帶來更大的後顧之憂,反而影響工作。
  筆者曾經赴德國留學,親身感受了外軍的訓練與管理,最深的感觸之一就是他們對官兵個人合法權益的維護與保障。比如,在日常工作中,不提倡帶病工作;在軍事訓練中,既確保訓練的強度、難度和效果,也註重對官兵身心健康的保護。在官兵的休假制度上,嚴格按照計劃和規定執行,不隨意侵占官兵正常的休息日和探親假。
  在他們那裡,保證官兵個人的合法權益是維護部隊規章制度的重要內容,也是凝聚軍心士氣的一種有效途徑。因為,既然“合法”,就一定“合規”,兩者不應衝突,而是一致的。
  因此,我們對於“忠孝難兩全”應該有一個理性認識。軍人是一個特殊的職業,要強調姓“軍”和為國奉獻,但也不能忽略軍人作為“人”的社會屬性,尤其是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。目前的青年官兵大都是獨生子女,也是家中妻兒老小的希望和依靠,我們不能弱化其理應承擔的家庭義務和責任。
  然而,要使官兵由“忠孝難兩全”轉變為“忠孝能兩全”,還不僅僅是部隊自己的事情。一方面,部隊各級領導從愛護官兵的角度出發,要盡可能地為其排憂解難。特別是在官兵家庭遭遇重大變故時,應更主動體恤他們的難處,讓官兵們努力做到忠孝兩全。在這方面,我們也看到了很多令人欣慰的例子。
  另一方面,各級政府也應更好地承擔起相應的職責,核心就是建立起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。妥善解決諸如老有所依、老有所養等問題,切實貫徹好軍人家庭的優待政策,這實際上就是在幫助廣大官兵解決後顧之憂。我們相信,只要儘力創造確保官兵“忠孝能兩全”的環境與條件,換來的將是部隊更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。  (原標題:努力讓官兵忠孝兩全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u07auvejf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